[評論] 淺嚐REW—再談Perlisten D12s超低音
文 | 李陵
寫了這麼多年的音響稿子,我從來沒有想到過,原來超低音的稿子這麼難寫。以往看著老友陸怡昶(PrimeAV技術主編)、廖斐森(友刊Hi-AV主編)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超低音評論,還想說這稿子挺容易。沒想到真正輪到自己敲鍵盤的時候,才發現比想像中困難。
難在哪裡呢?難在我對極低頻(20-40Hz)這一段,其實聆聽經驗非常有限。回顧我以往玩過、擁有過的喇叭,早年的Harbeth LS3/5a、Sonus Faber Minima、Amator、Diatone P610MA都是書架型喇叭,低頻下限多在5、60Hz甚至更高,本來就沒有極低頻。後來換了擁有15吋低音單體的Altec 604-8G Ultra與Altec A5 Ultra(Ultra是彈弓楊老改良過的版本),雖然喇叭體型巨大,低頻延伸卻仍然是有限公司,大約在40Hz左右止步。再來的KEF Blade好一點,那四隻模擬點音源的類平面低音單體很給力,「聽起來」應該是突破了40Hz的障礙,來到了35Hz左右吧。剛買的Lawrecne Audio「龍」肯定可以更低,不過這對喇叭我暫時還在摸索、熟悉之中,不好說真正的低頻實力如何,肯定強過KEF Blade就是了。
我是「極低頻」綿羊
以往聽到極低頻,多是在音響前輩的系統裡,例如前輩士林曹醫師的多聲道系統、例如前輩蔡克信醫師的MBL 101X系統;或者是在採訪音響原廠的時候,例如Avalon Tesseract旗艦喇叭與YG Acoustics Sonja XV旗艦喇叭;再來就是音響展的時候,例如Wilson Audio展出的Alexandria XLF旗艦喇叭加雷神之鎚超低音、例如Wilson Benesch在美國代理商家裡示範的Eminence旗艦喇叭加Torus超低音。除了曹醫師家裡,我去的次數較多,稍微熟悉一點。其他的場合,不論是空間、器材、調整擺位、甚至是播放的音樂,大多都是陌生的。在短暫的聆聽時間裡,我就是參照了過去的聆聽經驗,確認自己是真正聽到了40Hz以下的極低頻。誠實來說,關於極低頻,我其實只能判定「有沒有」,但是並不夠資格對「好不好」發表意見。
在購入一對Perlisten D12s超低音之後,我才逐步地開始建立自己對於「極低頻」的聆聽經驗,或者說音響觀。純以極低頻這一段來說,我算得上是劉總編所稱的「音響綿羊」吧。
劉總編在「音響綿羊講堂23」裡,針對落地式喇叭加超低音,是這樣說的:「所以,將超低音分頻點設定在很低(如40Hz、30Hz)是沒有意義的。因為除了管風琴,幾乎沒有原音樂器的『演奏音域』是那麼低的,分頻點設在那麼低,反而會弄糊音場,失去快速的衝擊性(Punch)。你應該想的是,如何讓超低音在50-200Hz之間產生足夠平順均衡、量感又足夠的低頻,讓足夠充足的低頻聲波按摩你的身體,產生『置身現場』感覺,而且Punch足夠。」對於我這種極低頻綿羊來說,真的猶如當頭棒喝。問題是,一對Perlisten D12s超低音已經買了,我暫時也沒有更換具備低頻管理等化功能前級的計畫(市場裡好像只有
一部NAD M66有此功能。目前也沒有這筆預算,正準備升級數位類比轉換器),只能一條路走到黑,先這樣玩下去。
廠家對超低音的思考方式不同
我做了一點功課。當今世上,頂級的四件式喇叭系統,是如何看待低音或者超低音的銜接呢?MBL 101 X-treme的做法,是將低音柱當成主喇叭的低音單體,二者之間的分頻點是恆定的105Hz(24dB斜率)。也就是說,MBL 101 X-treme那巨大的雙葫蘆低音柱,實際上只需要負責105Hz以上的頻段,以下則是由低音柱負責(做為參考,渺小的BBC LS3/5a 喇叭,頻率響應低頻下限是70Hz)。新推出的101 X-treme MK.II將低頻分頻點降到了85Hz,整體概念還是一樣:低音柱是喇叭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市場上,YG Acoustics最新款的旗艦XV3也是這樣的設計,主喇叭與低音柱分頻點在90Hz,低音柱為喇叭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相對而言,Wilson Audio與Wilson Benesch在其旗艦系統上(WAMM Master Chronosonic與Eminence),就採取了讓主喇叭覆蓋全頻段,而超低音(WAMM Master Subsonic與IGX)只是補足或補強20-40Hz(甚至是10-30Hz)這段極低頻。換句話說,主喇叭可以獨立存在,超低音只是錦上添花。
在我的情況,KEF Blade喇叭延伸至40Hz甚至更低的低頻,顯然沒辦法考慮將超低音分頻點調到80-100Hz甚至更高。以個人有限的超低音知識來推斷,從30-45Hz之間開始分頻,應該會有比較高的成功率。斜率嘛,就真的得試過才知道,因為我不太能確定Blade低頻滾降的模式。
幾階斜率很重要
就我的理解,超低音的斜率設定,決定超低音頻段「向上覆蓋」的程度。舉例來說,分頻點設在40Hz的話,斜率24dB,超低音可能在50Hz左右就沒啥輸出了。但若是將斜率改成12dB,可能到70-80Hz都還有聲音。什麼樣的斜率才是正確的呢?這個得看主喇叭本身的設計、空間的特性、還有擺位的影響。如果主喇叭可以「平直飽滿」地延伸到40Hz左右,那麼超低音可能需要調到24dB斜率。如果主喇叭雖然可以延伸至40Hz,但是在100Hz以下都比較虛,那麼超低音可能需要12dB甚至6dB的斜率,來幫主喇叭補強低頻與中低頻。當然,更治本的解決方案,是將主喇叭重新擺位,將100Hz以下的頻段拉平直,然後再加入超低音。
我玩超低音沒有太多經驗,一開始調Perlisten D12s,是用上了前輩蔡克信醫師幫我速成的「伏虎十五拳」,已經覺得很好聽。超低音的存在,確實讓我的音響系統有了「進步」感,也出現了幾分故 劉仁陽顧問當年Genesis One系統的味道。由於自己對極低頻所知有限,所以在初步設定超低音之後,便過了一段靜心聆聽的日子,沒有急躁地調來調去。
在「音響綿羊講堂83」裡,劉總編說了:「20-40Hz我定義為極低頻。這段頻域其實已經很少樂器能夠演奏出這麼低的音域,作曲家也很少寫這麼低的音域,所以我們在享受音樂時很少遇上這麼低的頻域,除非是刻意。哪些樂器可能會出現在20-40Hz呢?最常見的是西方大鼓輕敲、管風琴、鋼琴、倍低音管等(可以參考音響綿羊講堂有關樂器音域那篇),此外流行音樂的電Bass或合成器也能達到那麼低的音域。」
極低頻在聽什麼
經查閱劉總編「音響綿羊講堂52」,弦樂器裡低音大提琴可以低到40Hz,鋼琴則可以低到28Hz(雖然我不知道有哪位作曲家的作品裡,有用到鋼琴低音鍵最左邊那幾個的)。人聲的話,男低音最低是87Hz。木管裡,最低的是低音巴松管,25Hz。銅管最低是土巴號,45Hz。流行音樂的電Bass是41Hz。比較意外的反而是劉總編常講的腳踩大鼓(不是大鼓輕敲的大鼓),才61Hz。
家裡有了這對Perlisten D12s超低音之後,我才知道,自己以往對於低頻與極低頻的許多觀念,都需要修正。很多我以往拿來測試低頻的曲目,現在才明白,原來低頻延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低,而且持續的時間也比想像中要短。舉例來說,我曾經逢新喇叭必聽的恩雅「浮水印」,現在聽起來,就覺得極低頻延伸有限,份量也不多,與記憶中大異其趣。幸好當年的我多半試聽的都是中小型的落地喇叭與書架喇叭,很少輪到低頻延伸至40Hz以下的高檔產品,應該還不至於誤殺忠良。又例如漢斯季默的「烈火赤子情Backdraft」電影原聲帶,以往也曾經是我試聽低頻表現的標準曲目之一。現在則發現,這張CD聽低頻還行,要聽極低頻,則似乎是個美麗的誤會。當然,我也不排除自己超低音還沒調整好,誤解了這二張CD。
倒是漢斯季默的「最後武士Last Samurai」電影原聲帶沒有令我失望,還是有一些片段可以聽到一些很深沈的低頻與極低頻。不過呢,現在我們有「沙丘Dune」電影原聲帶的CD可以聽極低頻,就毋庸執著於一些老片子了。
管風琴很好用
純古典音樂的話,我是以聖桑的交響曲第三號「管風琴」,作為判斷極低頻的聆聽標準。一來這個曲目相當大眾,大廠小廠的錄音都好找,而且多半演奏錄音水準都不錯。二來這首曲目我在卡加利聽過現場演出,對於管風琴該有什麼樣的表現,記憶猶新,評斷起極低頻相對有個標準。加了「相對」二字,是因為我不可能知道,這些管風琴在各自的音樂廳裡,聽起來是個什麼樣的表現。只能假設管風琴聽起來應該是大同小異。
為了玩這對Perlisten D12s超低音,最近這段時間,我聽了許多版本的「管風琴」交響曲。有DG版(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,巴倫波英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、李汶指揮柏林愛樂等)、Decca版(杜特華指揮蒙特婁交響樂團)、Philips版(Edo de Waart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)等大廠錄音,也聽了BIS、Chandos、Klavier、Mercury Living Presence、RCA Living Stereo、Telarc、Reference Recording等發燒小廠錄音。暫時的感想是,「管風琴」交響曲似乎沒有真正很差的錄音,不論是哪家出品,都有一定的水準。固然有的錄音管風琴大聲點、兇猛點,有點管風琴相對儒雅點、浪漫點,要說是錄音上的優劣,我倒覺得更像是不同音樂廳之中,不同管風琴的個性差異。我主要聽第一樂章尾段的Poco Adagio,目前較偏愛的錄音是劉總編多年之前介紹過的Klavier版本(Louis 音響論壇Fremaux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)。如果您當年跟著劉總編買下這張CD,卻始終沒聽出好處在哪?我說,是時候買對優質超低音了。
動用REW軟體
用「伏虎十五拳」聽了一段時間管風琴與電子合成器,覺得自己對極低頻稍微熟悉了點,是時候引進測試工具了。用什麼工具來測試呢?劉總編與老友陸怡昶的建議相同,買Mini DSP的UMIK-1麥克風(當然要同步購入夠穩、好調整的麥克風架),搭配Room EQ Wizard(REW)軟體,來測量超低音與整個音響系統的表現。我家裡沒有筆記型電腦,為了測試方便,只能另外斥資購入一部筆電。幸好REW蘋果與視窗都能跑,我可以買部平價的華碩筆電就行。如果需要買蘋果的MacBook,那就悲劇囉。
第一次測試,又鬧了個笑話。我忘記REW掃頻,需要透過前級才能發聲,少買了一條從筆電耳機輸出到前級的轉接訊號線,只得火速從亞馬遜書局訂購一條Y型轉接線。感謝老天爺,我的Ayre KX-R Twenty前級上居然有二組RCA輸入,而且還靠得夠近,轉接線剛好可以用,不然就得想辦法客製了。
在愷銳音響的網站上發現一篇「第一次用REW就上手」的文章,照瓢畫葫地測試了KEF Blade加上Perlisten D12s(音量+3.5dB、分頻點42Hz、斜率24dB)的低頻表現,然後跑REW得到幾個調整超低音用的EQ數據。打開Perlisten專用App,輸入這些數據。開聲!這比我想像中要容易得多。
剛開聲時,我挺開心的。用REW EQ校正之後的極低頻感覺更乾淨、俐落,一些音樂與音場空間的細節也更清楚。而極低頻提升之後,似乎也向上影響到低頻與中低頻,使得整個音場更實在、空間感更明確。不過聽了幾天之後,我又開始不淡定了。因為聽多幾次之後(劉總編在另一篇音響綿羊講堂裡說的,讓子彈飛一陣子),我居然發現自己在播放某些錄音的時候,反而比較喜歡沒有加REW EQ的聲音,覺得極低頻更飽滿、厚重,聽起來比較過癮,雖然犧牲了一些解析力。
魚與熊掌欲兼得
因為Perlisten App切換EQ很方便,可以仔細的比較EQ有無得差異。經過多次比較之後,暫時的結論是:我想要的,是在開EQ與沒開EQ之間的聲音。也就是說,我很貪心,「伏虎十五拳」擺位法與REW測量計算EQ的好處,我想要兼得。雖然我二方面的訓練都還很陽春。
「伏虎十五拳」比較好辦。我拜託前輩蔡克信醫師,讓我回台灣的時候補修「伏虎十五拳」的課程。只可惜蔡醫師要去大陸開課,時間對不上。於是蔡醫師請調音班裡,資深的侯文智與林孟申二位老師,代替蔡醫師補課。能夠讓二位老師撥冗專程幫我上課,甚感榮幸。本期雜誌付印之時,應該就是我在台北上課的時辰。至於後續如何,請期待未來的「音響論壇」。
至於REW,我原本偷懶,想說只需要100Hz以下的測量與等化,不需要讀那厚達三百頁的英文說明書。現在看來是躲不掉。不把REW老老實實啃透了,玩不好這對Perlisten D12s超低音。此外,我與老友陸怡昶討論了一下,他建議我用不同的方式來測量:先全頻段(20Hz-20KHz)測試沒有超低音的KEF Blade,然後再單獨測試關閉所有調整功能的左、右超低音,最後把三個測量結果合併,再傳給他瞧瞧。
原來只是想著速成REW的我,倒是被陸怡昶提醒了。既然買了筆電買了麥克風,就應該乖乖地、一步一腳印地,搞懂自家空間的聲學特性。還有搞懂喇叭在不同擺位、不同聽感時,究竟在頻段上有什麼樣的變化。其實同樣的事情我也不是沒做過:音響論壇早期,試聽室裡曾經擺著一部低頻頻譜分析儀加麥克風。我那時候曾經試著用頻譜分析儀來幫助喇叭擺位,結果可能是慧根不夠,始終沒能玩出儀器的巧妙,後來還是回歸到耳朵至上的道路。我記得當年那部簡單的頻譜分析儀還不便宜,至少是我現在買華碩筆電與UMIK-1麥克風加架子的幾倍價錢。而現在REW可以做的事情更多,錢都花了,我沒有理由不認真把REW玩盡。
REW需要下功夫
我用陸怡昶建議的測量方式,又重新跑了一次REW,整出了一組新的EQ數據。將之輸入到Perlisten App裡面(可以記憶三組EQ數據,做AB比較時非常方便),重新開聲。咦,好像又更好一點,極低頻似乎更乾淨一點,管風琴的發音更純淨,但是份量則似乎稍為更單薄了點。換成「沙丘」電影原聲帶也是一樣,低頻下段與極低頻的細節更多更明確,空間感也更堅定,就是過癮程度稍微減了半個到一個百分點吧。REW的EQ數據有三項:頻率、Q值、音量。由於我對REW還剛入門,暫時沒有辦法判斷每一項調整對聲音的影響在哪裡。這件事,我打算在回台灣造訪「音響論壇」的時候,當面詢問劉總編與陸怡昶。如果能讓劉總編專門就REW寫篇音響綿羊講堂,或者讓陸怡昶寫篇REW for Dummy之類,那就功德無量。
結論是,超低音很好玩。我覺得音響迷們玩到一定程度以後,遇到瓶頸之時,可以優先考慮為系統增加超低音。其他的音響器材我不好說,就超低音而言,Perlisten D12s確實比五年十年前的超低音先進得多,非常值得擁有。如果空間與預算許可,在二聲道聆聽的前提下,我會建議買一對超低音。畢竟頂級喇叭設計多是四件式,極少有三件式,某種程度表明了喇叭設計師對於超低音要加一隻還是一對的看法。然後劉總編說得對,如果要玩超低音,麥克風買一買架起來,REW跑起來,對聲音的幫助,肯定比花五倍十倍的錢買線材附件來的強。
技術服務諮詢
M&K Sound台灣總代理 愷銳音響 台北總公司
地址: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2號2樓 | 電話:02-2726-1286
台中展示中心
地址: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709號 | 電話:04-2258-1918